如何形成合理的配电价格机制、理顺配电价格结算体系,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点火价差(即电价和电厂运行成本之差)的变化将取决于需求下降对天然气和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就是说,意大利天然气价格下降90%,才能弥补电价下降带来的损失。
需求下降可能导致意大利电价降低18欧元/兆瓦时,几乎是需求降幅第二的波兰的两倍。在不同国家,工作日与周日的电力需求差幅也有不同:英国或瑞士仅相差10%,在工业占比较大的德国相差20%以上,在意大利甚至相差26%。我们发现,用电需求每变化一个百分点,电价往往会随之变动0.44-0.70欧元/兆瓦时,意大利电价敏感度最高,德国电价敏感度最低。因此,用电需求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点火价差缩小。天然气价格降低90%是极不可能的。
因此,若以正常情况下周日的需求替代隔离期间的用电需求,就可以量化不同国家用电需求受到的冲击。我们还需确定各地区用电需求的减少量,以便评估电价和点火价差受到的影响。二是保持进口煤政策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定电煤供应,保障煤电企业发挥系统调节兜底保供的基础作用。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用电量下降0.6%,乡村居民用电量增长8.9%。一季度,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4415万千伏安,同比减少1757万千伏安。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三是重视大规模新能源装机在年内抢期并网的现象,继续执行新能源投资监测预警制度,合理引导新能源装机布局和投产时序,使新能源发展与电力系统的接纳能力相匹配,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四是针对疫情影响新能源在建和拟建项目工期3个月以上的实际情况,建议对《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中关于陆上风电2020年底投产、海上风电2021年底投产的时限要求延期6个月左右。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从一季度的-6.5%回升到-1.5%至-2.5%。
截至3月底,全国全口径水电装机容量3.6亿千瓦、火电12.0亿千瓦、核电4877万千瓦、并网风电2.1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1亿千瓦。纳入行业投资统计体系的主要电力企业风电投资281亿元,同比增长185.9%。分区域看,预计华北、华中区域部分省份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二是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8%,3月份降幅明显收窄。
认真落实迎峰度夏相关政策及工作方案,加强厂网协调,周密编制检修和运行计划,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按最大供需缺口制定落实有序用电措施。一季度,第三产业用电量26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部分科技类服务行业仍保持快速增长,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速达到27.0%,其中互联网数据服务业增速高达92.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71.5%。总体判断,电力消费增速将逐步回升,预计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回升9个百分点左右。
一季度,受疫情导致部分地区煤矿复工延期以及煤炭运输受阻等因素影响,电煤供应经历了从部分地区偏紧到全国电煤供应总体有保障的变化过程,3月底全国电煤库存总体充足。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56万千瓦,同比减少433万千瓦。
三是支持电力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服务,针对新能源补贴不到位形成的资金缺口提供相应的融资产品,加快新能源企业资金周转。注释: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
华东、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二)关于保障电力基建供应链的建议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国内设备厂家复工晚或复工后产能不足,特别是随着疫情在欧美等国家持续蔓延,电力设备中的部分关键原材料与零部件供货受到直接影响。三是电力企业加大国产设备技术科研力度,进一步掌握电力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持续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一是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0%,畜牧业和渔业用电量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289小时,同比提高6小时。预计全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8900万千瓦左右。
电力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电力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社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确保了电力供应充足可靠,并积极落实好阶段性降电价,降低用户电力成本。电煤价格先升后降,进口煤价大幅下跌,反映电煤采购综合成本的CECI沿海指数综合价一季度波动范围为542-560元/吨,持续运行在绿色区间。
三、有关建议为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有关建议如下:(一)关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建议受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消费模式和新业态加快崛起、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系统运行状态、负荷特性及峰谷差都在持续发生变化。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行业企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疫情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明显减弱,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2%,比2月份降幅收窄5.9个百分点。
核电发电量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三是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对竞价光伏、生物质发电适当放宽投产时限要求,为工程安全质量、投资效益提供必要保障。五是西部地区用电量略有增长,东部和中部地区用电量下降10%左右。四是基建新增交流变电设备容量和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减少,跨区送电量保持增长。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815小时,同比降低104小时。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水电、火电发电量分布为1963、1174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下降9.5%和8.2%。水电设备利用小时622小时,同比降低69小时。
全国跨区送电量1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一季度,第一产业用电量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其中,农业、畜牧业、渔业用电量分别增长0.4%、8.2%和10.4%。
并网风电设备利用小时为548小时,同比降低8小时。初步测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1700亿千瓦时左右。
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一、2020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情况(一)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3月份降幅明显收窄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57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下降6.5%。工业用电量97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7%。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一)电力消费增速逐步回升当前国际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进出口贸易仍面临挑战,是影响我国电力消费的不确定因素。
一季度,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9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暖冬天气对居民取暖负荷及电量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3月份,四大类制造业行业用电量降幅比2月份均明显收窄,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分别收窄17.0、19.3个百分点。
二是将复工复产的电力企业纳入疫情期间融资支持范围。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增长36.5%。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余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余,为疫情防控和社会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